亲吻鱼赏析网

神秘水族马文化:周碧华的独到见解

发表时间: 2025-07-16 14:43


水族村寨

7月12日,我从贵阳乘高铁抵达三都县,走出火车站,但见青山逶迤,气象万千。接我的司机小韦见我初来此地,一路上兴奋地介绍自己的家乡。沿途的‎山峦似被天工随意揉捏的青黛色面团,层层叠叠。在这片天地褶皱里,水族人已栖居数千年。他们的祖辈,传说是夏商时期从中原的烽烟里跋涉而来,带着古老的星图与文字。


我要认识水族,得拨开历史的尘烟,这个不到四十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县,建有世界唯一的水族文化博物馆。


水书——那被‭唤作“泐睢”的符号,便在这黔南山谷中呼吸着。它们不是枯骨上的铭文,而是水族“书先生”口中依然鲜活的密语。甲骨文的远亲,竟在这西南腹地倔强地活成了“象形的呼吸”,记载着天地运行的玄机,水书先生翻动书页的轻响,如同在解读水族与上苍的密约,字字都是刻入《世界记忆》的活态心跳。


水先生在讲解本民族文字

水族的年轮,转动于一个叫“端”的节日。此节非汉家春节的爆竹喧嚣,它依水历而行,在秋收后的亥日次第铺开,竟成了这世上最绵长的年节庆典。家家以鱼包韭菜的奇馔、新酿的米酒与‪赤诚之心,向祖先的魂灵致祭。博物馆里一面面铜鼓,凝视久了,似闻铜鼓声起,肃穆而辽远,那声音能穿透山谷,抵达神明栖居之所。


端节的高潮,在“端坡”。它并非刻意雕琢的赛场,而是祖先选定的山野坡地。无鞍的骏马,驮着赤胆的骑手,在坡地上扬起蔽日的烟尘。马蹄每一次叩击大地,都是对“奋进”与“吉祥”最原始的诠释,亦是千年迁徙途中未曾消磨的生命力回响。


水族青年在赛马

女人们的指尖,则在另一种“活化石”上舞蹈。马尾绣,以柔韧的马尾毛为骨,缠以素丝,在土布上盘桓出花鸟虫鱼的浮雕。一针一线,缠绕着水族母亲对女儿无尽的祝福,在“歹结”背带上凝结成最沉甸的母爱图腾。这份指尖上的文明,早已被时光认证为“活化石”。


马尾绣

历史的烟尘并未消散,它们在三都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回响。昔日的“端坡”,化身为今日中国南方首屈一指的“西部赛马城”——一条符合国际标准的1601米赛道,竟成了传统与现代接榫的奇妙舞台。这便是“贵州村马”的诞生地。


当古老的赛马被注入现代竞技的血液,其勃发的生命力令人惊叹。2024年那33场赛事,竟如磁石般吸引五百余万游客,留下数十亿财富的刻痕。赛道上,国际标准与民族血脉并行不悖:马尾绣的绚烂在赛道旁静展,长桌宴的酸辣鱼香在空气中弥漫,民族方阵的巡游与奔马竞速交相辉映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村寨的界限被马蹄踏破——以村为队,三匹骏马即可代表一方乡土,叩响全国邀请赛的大门。


现代竞技

这奔腾的产业,已然成为撬动山乡经济的杠杆。马匹存栏数逾四千,如骑手石绍张,因养马而年入十万;那源于母亲指尖智慧的马尾绣,竟幻化出百余种马主题文创,年销两千万,托起三万七千名水族妇女的生计与尊严。马蹄踏过之处,酒店、民宿、研学基地拔地而起,“马景房”的窗棂框住了绿水؜青山与奔腾的希冀。


而陆耀钓祖孙三代的身影,则在这变迁中勾勒出另一种传承。从“端坡”上的野性竞逐,到黄埔骑师学校系统训练的现代骑手,古老的驭马之术在职业化的淬炼中蜕变新生,却始终未曾割断那脐带般的乡土根脉。赛场内外,千余村民自发以土产待客、以热忱维序,“全民宠客”的暖意,正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土壤里滋生的凝聚力。


马图腾

赛马场门口,有两尊腾空而起的马的雕塑,它生有双翼,头顶一片凤凰羽毛。传说混沌初开之时,水⁠族的始祖陆铎公跋涉于洪荒旷野,茫然无措。就在他濒临绝望之际,一匹肋生双翅的骏马踏着七彩祥云自天而降,其头顶的凤凰羽璀璨如星火。神马引着陆铎公穿越无边的迷雾,最终停驻在一条水声激越的河边。那骏马引颈长嘶,声震云霄,其翅翼展开,搅动了原始沉寂的空气;头顶凤凰之羽骤然光华大盛,引得天雷滚动,甘霖沛然降下,滋润了龟裂的河床。雨水落地之处,水书文字如星斗般从泥泞中浮现闪烁。陆铎公俯身拾起,从此天启的文字成为水族灵魂的密码。


仰望这雕塑,我仿佛听见了远古的嘶鸣穿透岁月的帘幕,看见那燃烧的羽毛在记忆深处照亮了水族祖先的面庞。它昭示着,唯有以神骏之姿背负命运,以凤凰之羽引动风雨,才能让一个民族的故事,如河水般奔流不息,在黔山秀水间永存回响。


立于赛马场边,听那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如鼓点般敲打大地,也似电脑键上的击键声。这声音,曾回荡在远古迁徙的驿道,也曾震荡在端坡祭祀的山野,如今又在标准化的赛道上奔涌向前。它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或祭礼,而是一个民族深埋于血脉的密码被时代唤醒的轰鸣。


游客留影

那卷水书里的天机,那端坡上的烟尘,那马尾丝线里的祝福,终被这新时代的蹄声串联起来。山乡振兴的密码,原来早已写在祖先策马踏出的尘烟里——当骏马在崭新的赛道上奋蹄,奔向的不仅是终点线,更是水族人以千年文化为底色的未来通途。


2025年7月15日于贵阳

(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