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吻鱼赏析网

《道德经》:古典之美与‘道’的哲学

发表时间: 2024-08-01 13:24

《道德经》:古典之美与‘道’的哲学

《道德经》通行本5162字,倾注了春秋大贤老子的心血,是除《圣经》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著作,对西方哲学亦有深远的影响力。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它沦为中国文化的配角,但今天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学习这部经典,开始喜欢老子,这部“万经之王”到底有什么魅力呢?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一、 什么是“道”

《道德经》全书都是围绕“道”展开的。“道”既是真实存在的东西,也是人的准则、典范。

(一) 真实存在的“道”

在老子的观点中,“道”是真实存在的,只是因为它过于宏大,“其上不曒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”(十四章),所以人们才无法描述它;就连“道”这个名字,也是老子勉强取之,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‘道’”(二十五章)

可见,“道”是存在的,因为听不见(寂兮)看不见(寥兮),所以“不可名”。

1、 不可名,而非不存在

因为名本身就是一种限定。比如“人”这个名称,与动物不同,就限制了人的行为、思想、寿命,将“人”归于一类群体。倘若将“道”命名为此物,那就不能再代表彼物,而它又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,所以老子反复强调“道”这个名字是强字为之,不是其真名。

况且无形才可长生。因为天地万物都会有生壮寂灭,若“道”是具体一物,必然会寂灭,也就没有永恒之“道”了。“道”是永恒的,所以它存在于天地万物,又不限于具体一物,故而无形。

2、 外无形,而内有乾坤

“道”虽然看似无形,实则内有乾坤。老子说,“其中有象”“其中有物”“其中有精”,有这三点,形、状、质,便齐了。然而,它不会受外形、外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。它是“独立不改”(二十五章)的,它所“不改”的,正是它的变化。

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(一章),常道即变化。“道”是万象万状的,唯一不变的,就是它总在变化。所以“道”不可名,不可描述其形、其状、其质。

3、 创生宇宙,万物之宗

“道”先于天地而生。天地最早混为一体,即为“一”。所以老子说:“‘道’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(四十二章)可见,“道”是自上而下,一层一层地创生万物;不仅创生万物,还畜养万物,“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,养之覆之”(五十一章)

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(四十章)。而“无”和“有”都是“道”的别称。“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”(一章)。所以,“道”为万物之宗,万物的生灭不会影响它,因为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。

(二) “道”之行——反

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都有一定之规。在老子的观点中,这个规律就是“道”,它是永恒存在,永远运动的;所以,天地万物遵循“道”而行,才能生生不息。那么,“道”又是怎样运行的呢?这就用到了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:“反者道之动”(四十章)。

“反”是“道”运行的内驱力。而“反”是什么呢?在老子的观点中,“反”有两重含义:其一是指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,才能形成作用力,比如物理学上的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”,也就是“对比” ;其二是指返回原点,世间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,是因为返回了原点,周而复始,也就是“复归”。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1、 对比

老子说:“有无相生”(二章),世间万物都逃不开“无”和“有”。老子在告诉我们,如何看待世事,如何在顺境和逆境中自处。

其一,任何事物不能只看正面,还要看反面。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”(五十八章),顺境和逆境是在不断转化的。顺境的另一面就是逆境。所以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顶峰,也没有人会一直沉在谷底;

其二,擅长运用反面的力量。打球时,我们会发现,反手的作用力更大。在“道”的运行中亦是如此,即“柔弱胜刚强”(三十六章)之道。在老子的观点中,水为至柔,但却可以穿透至坚之石。所以,老子认为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(十一章),世间没有无用之物,譬如雄雌、高下,人亦无须自卑,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,不用焦虑彷徨。

其三,物极必反,顺境时要做好逆境的规划,才能平稳安定。“将欲歙(xī)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”(三十六章)欲治其反面,必令其正面之力殆尽,亦是如此。

对比是老子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,也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哲学智慧,对后来西方哲学的辩证法亦有深刻影响。

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(二十二章)这是我们作为个体,应用”道“的对比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。除此之外,这种”对比“的思想还运用到”天道“和”人道“之中,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”(七十七章)所以,老子格外重视对比。

2、 复归

“反”的另一重含义是返回,复归原点。对于万事万物,包括人则言,生与死、存与灭是逃不开的宿命。在老子的观点中,死和灭并非不存在了,而是回到原点、来处。在老子的认知中,道“周行而不殆”(二十五章)

“道”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?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”(十六章)对于人来说,根意味着婴孩时代,意味着出生之初;对于物来说,根意味着初始状态。总之,皆是未遭凡尘浸染之时,也就是回到本真的状态,这就是“朴”,是“道”的本质。

这就循环往复,是“复归”,既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起点,也是终点。“复归”的过程,就是知常。何为“常”,就是一成不变的变化,就是永远在变化的规律。

(三) “道”之用——德

当形而上“道”坠落人间,应用于人之道上,就成了“德”。这就是“道”之用,是“道”在人间的显现。“道”可以理解为纯粹地,形而上的,没有掺杂人为因素的自然之规;而“德”是掺杂了人为因素,却可以重返自然之规的状态。

二者的区别即是“人”。也就是说“道”包含了“德”。老子说,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(第五章),天地运行的是“道”,而“道”是不偏不倚的,将万物都视为草芥。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(第五章),圣人也是不偏不倚的,对所有人都一样,但圣人的“道”仅限于人的层面,就成了“德”。

所以,在老子的观点中,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(三十七章),“无为”正是指人要顺任自然,使万物自由生长,而不是去逆“道”而行。除此之外,虚静、柔弱也是“道”在人间所展示出来的特性。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二、 “道”的核心观点

“道”的核心观点无非是在人间所展示出来的三个特性:自然无为、虚静和柔弱不争。

(一) 自然无为

“自然无为”最能体现“道”的特性,其中又分为两层含义:一为自然,二为无为。

1、 自然

“自然”是顺任万物自由发展而不加任何勉强作为之意,也就是回归“道”的本质——朴,一如人的婴儿时代。

“百姓皆谓:‘我自然’。”(十七章)这是政府不加任何干预,百姓自由发展,甚至感受不到政府的力量。

“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”(五十一章)说明“道”只作为辅助,而不会对万物起任何干预之用。

所以,在老子的观点中,“自然”就是让万物顺任自己的特性、按照其可能性自由发展,而不施以任何外力。

2、 无为

“无为”是相对于外力而言的。自然的状态虽好,但过于理想化;天地万物在发展过程中,不可能不受一点外力作用。所以要约束外力。

对于百姓而言,统治者是外力;对于家庭而言,家长就是外力;对于企业而言,老板、管理者就是外力。这个“外力”是“有为”。老子的“无为”是相对于“有为”而言的。

不妄为、不主动“有为”,就是“无为”。老子说,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(三十七章),统治者、管理者,只要不主动有为,就没有不可实现之事。

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”(七十四章)

“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”(七十五章)

老子提出的“好静”“无事”“无欲”都是“无为”。

所以,“自然”和“无为”都是用以约束施力的一方。“自然”是理想状态,施力一方完全依照受力一方的特性,不施以一点力,也就是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(五章);而“无为”则比“自然”主动一些,将施力方置于辅助的位置,不主动施力,不妄为,不强加自己的认知与观念,不去支配他人的人生,不去干预万物的发展,而是依其特性,辅助其成长。

(二) 虚、静

“致虚静,守静笃。”(十六章)这是老子眼中,万物的最初状态。

1、 虚

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”(五章)这是老子对虚的解释——谷。山谷空旷,中间虚无,可以容纳万物。“上德若谷”(四十一章)圣人之德亦是如此。

“虚”的正面是“谷”,反而则是“实”“盈”。其中,“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”(九章)是对“盈”的最好解释。而对于人来讲,“自见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无功;自矜者不长”(二十四章)也是同理。

2、 静

“静”则是指心静、止欲。一层意思是说,要保持心静的状态,不受外界诱惑,主动止欲,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(tián)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”(十二章)

另一层意思是说,熄灭欲望,已经燃起欲望之火,要控制其火势,自我警戒,避免急躁,这是“静”的反面,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”“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”(二十六章)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
(三) 柔弱不争

“柔弱”和“不争”是老子思想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点,即“弱者道之用”(四十章)。

1、 柔弱

老子提倡水德,所以推崇柔弱。上善若水。水善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近道。”(八章)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”(七十八章)

这两章即是对柔弱最好的诠释。老子认为,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”(四十三章)水可以穿石,是对“柔弱胜刚强”最好的佐证。

2、 不争

老子对于不争的观点是从处下而来。水处万物之下,不与成物相争,然而万物却莫能与之争,“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(六十六章)所以,不争亦是水德。

水滋养万物却从不以此为傲,要挟万物,“功成弗居”(二章),“利万物而不争”(八章),“为而不争”(八十一章),皆为此意。

老子的哲学思想始于“道”,亦终于“道”。虽为我们指出了天地万物生存之规律,但也在一定的局限性。任何思想学说都存在其局限性,这与人的认知、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都不无关系。所以说,《道德经》虽有瑕疵,但瑕不掩瑜,无论任何时代,它都为逆境中的我们、迷茫中的我们指出了方向,无愧于“万经之王”的美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