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 2024-06-24 07:41
《资治通鉴》 秦纪
庄襄王三年(甲寅,公元前247年)
蒙骜率师伐魏,取高都、汲。
魏师数败,魏王患之,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。
信陵君畏得罪,不肯还,诫门下曰:“有敢为魏使通者死!”
宾客莫敢谏。毛公、薛公见信陵君曰:“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,徒以有魏也。今魏急而公子不恤,一旦秦人克大梁,夷先王之宗庙,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!”
语未卒,信陵君色变,趣驾还魏。
魏王持信陵君而泣,以为上将军。
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。
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,皆遣兵救魏。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,蒙骜遁走。
信陵君追至函谷关,抑之而还。
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,求得晋鄙客,令说魏王曰:“公子亡在外十年矣,今复为将,诸侯皆属,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。”
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:“得为魏王未也?”
魏王日闻其毁,不能不信,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。
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,乃谢病不朝,日夜以酒色自娱,凡四岁而卒。
秦王命蒙骜进攻魏国,成功占领了高都和汲这。
面对接连的败仗,魏王深感焦虑,急忙派人前往赵国,恳请信陵君回国。
然而,信陵君因之前窃符救赵的事心有余悸,害怕回国后会被治罪,不愿回魏。
他对门下的食客们说:“若有人胆敢与魏国使节有接触,定斩不饶!”
所有人都噤若寒蝉,无人敢进言。
此时,毛公和薛公挺身而出,两人找到信陵君,直言不讳地说:
“公子,您在诸侯中享有崇高的声望,这全是因为您背后有强大的魏国作为支撑。
现在,魏国正处于危难之中,如果您选择置身事外,那么,一旦魏国的都城大梁被秦军攻破,先王的宗庙被毁,您又有何颜面立足于这天地之间呢?”
他们的话还没说完,信陵君已然变色,立刻决定回国。
魏王见到信陵君回来,紧紧握住他的手,泪流满面,拜他为上将军。
信陵君也不负众望,迅速向诸侯求援。
诸侯们得知信陵君回到魏国,纷纷派兵前来支援。
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与秦对战,蒙骜不敌,败逃。
信陵君乘胜追击,一直追到函谷关才班师回朝。
秦王不甘心失败,派人携带万金前往大梁,企图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。
找到了被信陵君斩杀的晋鄙的旧友,唆使其向魏王进谗言:
“信陵君离国十年,现在一回来就掌握了兵权,诸侯们都听他的号令,天下人只知信陵君而不知魏王了。”
同时,秦王还不断派人向信陵君道贺,“先生当上魏王没有?”
魏王本来不信,但每天听到的都是信陵君想谋反的消息,慢慢的也就信了,剥夺了他的兵权。
信陵君知道自己中了离间计,心灰意冷。
此后,称病不上朝,日夜沉溺于酒色之中,只求速死。
就这样,4年后,信陵君郁郁而终。
说个背景知识。
公元前257年,信陵君窃符救赵,到上面故事的公元前247年,整整10年。
这10年中,信陵君一直住在赵国。
赵王赏了他1座城当汤沐邑。
(本来想给5座城,结果最后不舍得,只给了1座)
信陵君不回去,非常合理。
因为他偷了魏王的虎符,并且杀了魏王的大将,这梁子算是结下了。
即便是亲弟弟,也不能挑衅王的权威。
所以信陵君不敢。
直到10年后,魏国有难。
这其实是信陵君回国最好的机会。
因为魏王当时被打怕了,什么都顾不上,只要能救魏国,你就是他的恩人。
信陵君此时回去,是雪中送炭。
但他还是害怕。
也幸亏身边有两个敢说话的门客,毛公和薛公。
这两个门客,来头还是很大的。
毛公是赌徒,薛公是酒鬼,但两人都很有名声。
客居赵国时,信陵君知道两人的存在,求贤若渴的他,主动上门拜访。
结果,两人避之不见。
信陵君反思了一下,可能是自己心不诚,于是就不带车骑,徒步走去和他们同游。
由此,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认可。
事实证明,信陵君没看走眼。
别的门客不敢说的话,他们敢说;别的门客不敢做的事,他们敢做。
而且最关键的是,他们看到了事情的核心。
诸侯之所以敬重信陵君,是因为魏国。
他的身份是魏王弟,正牌的魏国公子。
其实,薛、毛的话很有现实意义,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:
千万别把平台的实力当成自己能力,不然会死的很惨。
前些年反诈老x很火,跟人连线大家都敬着他。
后来出来自己单干了,以为还会备受追捧。
结果如何?
《繁花》里有一幕相当扎心。
离开了外滩27号的汪小姐,除了宝总没人理她。
这是一样的道理。
说回到历史。
信陵君回了魏国,魏王对其十分看重,可后来为什么能被离间呢?
真是一个死局?
秦国的离间计,属实是老把戏了。
重金收买魏王身边人,进谗言;在市井中散布流言;同时,再光明正大的恭贺称王。
来来回回就是那一套,但是很管用。
魏王就吃这一套。
其实也不怪魏王,三人成虎,1个人说不信,2个人说不信,3个人开始说的时候,就开始犹豫了。
人性就是这样,魏王信谣言是合理的。
怎么办?
关键是有应对的预案。
成功的先例有很多,我们之前讲《资治通鉴》,齐国的田单就成功应对了这个危机。
田单一开始,就在齐王身边安插了自己人,当小人进谗言时,有人能帮他解释。
田单也很聪明,他没有过多解释,直接袒身请罪,让齐王安心。
还有,秦国的甘茂,这是个向上管理的高手。
甘茂远征韩国,知道不能速胜,自己会面临很多流言蜚语。
于是,甘茂提前跟秦王打了预防针,成功破局。
之前的文章写的很详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。
明者防祸于未萌,智者图患于将来。
聪明的人,会在灾祸还没发生时就加以防范,只有这样,灾祸真正出现时,才能从容应对。
信陵君之死,确实相当遗憾。
确实,主要责任在魏王,但他不该听信谗言,怀疑自己的亲弟弟。
但是,信陵君自己也太消极了,压根就没想着解决问题。
知道中了计,直接消沉了事,自暴自弃。
这种性格,相当缺乏韧劲。
其实,不管是什么时候,什么单位,都不缺小人。
被小人坑了后,一定不能消极,走不出来。
情绪的确是需要发泄,但问题是,一直抱怨别人,能解决问题吗?
写在最后:
信陵君的悲剧,教训还是很深刻的。
从这段历史中,我们能看到3点。
1、不要把平台的实力当成自己能力
2、防祸于未萌,对可能出现的风险,要有应对预案
3、事情发生了,抱怨无用,主动一些积极想办法解决才是正道
愿我们共勉!
关于作者:
周亦见,微信公众号“周亦见圈子”,欢迎各位关注,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《资治通鉴解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