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 2024-08-09 15:52
“刘阿姨的情况很严重,可能是脑梗塞,家属要有心理准备。”
王建国正忙着在厨房准备午饭,突然接到这个电话,锅里的汤差点溢了出来。
他的老同学刘阿姨被紧急送往医院,这让他大吃一惊。王建国是个退休多年的工程师,平时闲着没事就在社区里搞搞志愿服务,和街坊邻居们聊聊养生心得。
他放下手中的菜,急急忙忙赶往医院,心里暗想,刘阿姨平时不是一向身体不错吗?怎么会突然得了脑梗塞呢?
到了医院,王建国看到刘阿姨躺在病床上,昏迷不醒,旁边的亲戚们都愁眉苦脸。主治医生陈大夫把王建国叫到一边。
【亲爱的读者,作者收入微薄,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,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。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,但它确实能帮我增加一些收入,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。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,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!】
开始解释刘阿姨的病情:“刘阿姨的情况确实不乐观,她平时虽然看起来身体挺好,但有几个不良生活习惯,可能是诱发这次脑梗的原因。”
王建国听得一头雾水,忍不住问:“刘阿姨平时作息规律,睡眠也很足,怎么会出这么大的问题?”
陈大夫叹了口气,说道:“很多人以为只要每天睡足八小时,就可以高枕无忧了,但其实有些行为看似平常,却可能暗藏杀机,特别是对老年人而言。”
原来,刘阿姨虽然每天睡足了8小时,但她有几个长期的习惯可能埋下了健康隐患。陈大夫接着详细讲解。
首先,刘阿姨有个习惯,就是睡前喜欢泡个热水澡,水温还特别高。许多老年人都觉得泡热水澡可以放松身体,有助于睡眠。
但陈大夫指出,高温热水浴虽然能短暂缓解肌肉紧张,却可能导致血管扩张,血压急剧下降,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,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。
如果在泡澡后立即入睡,血压没能及时恢复正常,可能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,长此以往,脑梗的风险会增加。
王建国听得直皱眉,泡澡竟然也能引发这么大的问题?他问道:“那是不是说,老年人就不该泡热水澡了?”
陈大夫摇头:“不是不能泡,而是要注意水温和时间。水温最好控制在37到40摄氏度之间,不宜过高,泡澡时间也不宜过长,一般15到20分钟为宜。
泡完澡后,应该休息一会儿,让身体逐渐适应再上床睡觉。”
王建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记下了这些注意事项。他自己也有晚上泡澡的习惯,看来回去要调整一下了。
接着,陈大夫谈到了第二个问题:刘阿姨早上醒来后喜欢赖床。她每次醒来后,总要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躺个二十分钟,甚至更久才起床。
很多人觉得早上多躺一会儿是对身体的放松,但陈大夫却说,这种习惯对老年人来说非常危险。
“早晨是血液最黏稠的时候,”陈大夫解释道,“如果醒来后立即起床,可能会导致血压骤升,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但同样,长期赖床也不好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使血流不畅,加重脑供血不足,尤其是在已经有动脉硬化的情况下,脑梗的风险会更高。”
王建国心里一惊,这可是刘阿姨常挂在嘴边的“享受生活”的方式,没想到居然也成了健康的隐患。他忍不住问:“那早上醒来到底该怎么做才安全呢?”
陈大夫笑着说:“最好的办法是,醒来后先在床上轻轻活动一下四肢,慢慢坐起来,坐个几分钟再下床,这样可以让血液循环逐渐恢复,避免血压波动太大。”
王建国心里盘算着,看来以后自己也得注意这个问题。刘阿姨就是因为长期赖床,血管健康可能因此受到了损害,他可不能步她的后尘。
陈大夫接着说起了刘阿姨的第三个习惯:她平时喜欢趴着午睡。原来,刘阿姨有午睡的习惯,但她通常是在沙发上或是趴在桌子上睡上一两个小时。
很多人觉得,趴着睡很舒服,尤其是饭后犯困时,随便趴着打个盹儿不碍事。但陈大夫指出,这种姿势其实对健康非常不利。
“趴着睡觉时,脖子会被迫弯曲,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,”陈大夫解释道,“尤其是老年人,颈椎已经开始退化,趴着睡觉会进一步加重颈椎的负担,压迫到椎动脉,影响大脑供血。
长期如此,可能会引发头晕、供血不足,甚至增加脑梗的风险。”
王建国听得连连点头,想起自己有时也会在午后困倦时趴在桌上小憩,看来这个习惯也得改了。他问道:“那午睡的时候,应该怎么睡才比较好 呢?”
陈大夫建议道:“午睡时最好平躺在床上,枕头高度适中,保持颈椎的自然曲线。时间不宜过长,一般控制在30分钟到1小时为宜。
这样既能达到休息的效果,又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压力。”
王建国心里有些后怕,没想到这些平常的小习惯居然暗藏着这么大的健康隐患。刘阿姨的这次脑梗,让他彻底意识到,自己平时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回到家后,他决定把这些信息传达给老伴,提醒她也要注意这些问题,千万不能大意。
王建国听得恍然大悟,原来,生活中的小细节竟然如此重要。他意识到,光是睡足八小时 还远远不够,还要注意如何睡得健康。
王建国点头称是,决定不光自己要注意这些问题,也要把这些健康知识传达给社区里的老朋友们。
健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,细节决定成败,任何一点忽视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对此,您有什么想说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!
[1]徐正德.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[D].南京中医药大学,2010.